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313章

作者:宋公子晏字数:3029更新时间:2025-11-04 20:03:37
  他只是静静地看着状若激愤的王越,直到他喊完,才缓缓开口,大司马是你主,亦是吾主。
  此言一出,整个密室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。
  看着众人迷惑不解的神情,谢均站起身来,背着手,缓缓踱步。
  主公锋芒太露,功高震主,已成众矢之的。若她继续留在睢阳,留在天子身边,只会引来无穷无尽的攻讦与暗算。贬她去西凉,名为惩处,实为保护。更是为了,主公真正的大业。
  众人依旧疑惑不解,他们的大脑已经无法处理这急转直下的信息。
  他们曾以为太师与大司马之间是政治斗争,是权力倾轧,却不曾想,这背后竟有隐情。
  谢均停下脚步,目光变得深邃而锐利:睢阳朝堂,乃天下之望,万众瞩目,需要的是稳定与仁德,是文治,以此来收拢天下士人之心。而远地诸侯不臣,割据一方,拥兵自立,需要的正是主公那样的铁血与果决,是武功。
  他伸出两只手,一只平摊,一只紧握成拳。
  一文一武,一张一弛,方是立大业之大道。主公之铁血,是开疆拓土之利剑。而太师的仁德,是为这柄利剑打造的剑鞘,安抚天下,收拢人心。剑与鞘,缺一不可。如今,主公在西凉,人力疲敝,百废待兴,她需要的,正是汝等这些真正信得过、有才干、并且忠心耿耿之人去辅佐。
  一番话,如同一道惊雷,在众人心中炸响。
  他们先是震惊,随即是恍然大悟,最后,眼中爆发出无比狂热的烈焰。
  原来如此!
  原来竟是如此!
  太师与大司马,非但没有反目,反而是在唱和,用如此匪夷所思的方式,下一盘席卷天下的大棋。
  我等愚钝!愿为主公赴汤蹈火,万死不辞!众人齐齐跪下,声音哽咽。
  系统的标簽,是天然的分水岭。
  谢乔被系统打上的标簽,成了精细的筛子,吸引了一批渴望建功立业的实干派。而谢均的无形的标签,则为他赢得了整个士人阶层的拥护,以及天下的民心。
  一明一暗,一刚一柔,却殊途同归,共同指向了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。
  往后,有心追随谢乔的故吏,都被谢均以类似的方式召集,并送去了西凉。
  他们悄无声息地离开睢阳,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,对谢乔的忠诚,以及对这场宏大棋局的无限敬畏。
  而睢阳城,依旧在太师的治理下,文治昌盛,安定繁荣,仿佛什么也未曾改变。
  只有夜色深处,偶尔驶出的马车,和那些带着坚定眼神的旅人,才泄露出一丝,这天下大局正在悄然变动的秘密。
  谢均并非守成之人,时时刻刻,他都在锐意进取。
  睢阳外围,虽有沛国、陈国的拱卫,但城中的军士训练,一日没有废弛。
  他的另一处战场,则在书斋与朝堂之上。
  谢均精通典籍,时时与郑玄、荀爽等大儒辩论,理论储备在辩论中不断精进。
  草堂之内,郑玄抚着长须,目光中带着赞许,圣人所言,天下为公,确乃上古圣王之道。然,自秦皇设郡县,汉承秦制,天下已为一家之私四百载。如今欲返古道,恐人心不服,纲纪或乱。
  谢均微微一笑,郑公所虑极是。然,时移世易,法亦随之。今主上年幼,天下板荡,诸侯并起,此非常之时也。若权柄仍系于一人,一旦此人有私心,或为奸佞所惑,则国事糜烂,无可挽回。吾以为,与其将社稷安危寄于一人之德,不若汇聚百官之智,集思广益,以求万全。此非返古,乃是顺应时势,为大汉寻一长治久安之策。
  荀爽颔首道:圣人此论,颇有新意。只是,百官之心,亦有公私之分,派系之别。若将国之大□□诸众人之议,倘若派系攻讦,各执一词,议而不决,岂不更误国事?届时朝令夕改,政出多门,中枢瘫痪,天下将何去何从?
  谢均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,朝制。我们需要一个能最大限度摒除私心,彰显公义之朝制。让每一个参与决策之人,都能畅所欲言,而不必顾忌人情,不必畏惧权势。如此,方能听到真话,做出正论。
  一番长谈,直至日暮西沉。
  谢均的政论,自有大儒背书,不再是空中楼阁,而是拥有了坚实的根基。
  而圣人的威信,不同于谢乔头顶的标签,更容易让人信服,更能凝聚人心。
  数日后,议政殿。
  百官身着朝服,依品阶序列肃立。御座之上,天子安坐。
  谢均手持笏板,行至殿中,躬身一拜。
  臣,有本启奏。
  准。御座之侧,传来老内侍尖细的唱喏声。
  诸位同僚,今日召集朝会,乃为国之大事。天子年幼,国事维艰,内有匪患未平,外有诸侯割据。吾等食君之禄,自当为君分忧,为国尽忠。然,国事繁杂,决策不易。吾以为,凡涉国计民生、兵戈大事,不应仅凭一人之言,而当集思广益,汇聚百官之智慧。凡决大事,当集议定夺,朝会所立之人,皆可做主以定大事。
  此言一出,殿内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。
  百官交头接耳,面露惊异。
  有官吏则眉头紧锁,显然心存疑虑。
  毕竟,自汉室建立以来,最高决策权一直集中于天子或权臣手中,何时有过百官共议,甚至做主决断之事?
  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奇谈!
  王允猛地出列:太师,此举此举有违祖制啊!朝堂大政,岂可如市井儿戏,人言我言?若百官各执一词,议而不决,岂不更误国事?
  王允的质问喊出了所有守旧派大臣的心声,一时间,不少人纷纷点头附和,殿内气氛顿时紧张起来。
  谢均却不急不躁,论述自己的观点:《礼记》有云: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今天子年幼,天下,非一人之天下,亦
  非吾一人之天下,而是天下人之天下。正因如此,凡重大决策,才更应由百官共议,以示公允。此举非为儿戏,吾称之为大政众议。
  议,可畅所欲言。决,则需有章法。吾提议,凡议事,可辩可论,但最终,当以投票决之!
  投票?又是一个崭新的词汇,让满朝文武更加茫然。
  谢均拍了拍手,早有准备的内侍抬上一个通体漆黑的木箱,箱体全封闭,只在顶端开了一条狭长的缝隙。
  另有内侍端着托盘,盘中盛着一根根打磨光滑的竹签。
  此箱,为票箱。此签,为票签。谢均拾起一根竹签,展示给群臣,朝会百官,一人一签,诸位阅过议案,若心以为然,则持此长签藏于袖,投入箱中。若反对,则于袖中折断,亦投入箱中。事后开箱点算,比长竹签与短竹签之数,短竹签之数折半。如此,诸位所投之票,只问本心,不问他人,更无人知晓是何人所投何签。
  这套精心设计的流程,解决了最大的问题,人情与权势的压力。
  如此一来,他们便可以真正地依照自己的判断来行事,而不必担心得罪权贵,或是被同僚裹挟。
  谢均环视全场,目光坦荡而真诚:吾身为百官之首,愿为表率。自今日起,凡我所提之政,亦将交付大政众议。若不得多数同僚认可,吾亦将收回成命,绝不固执己见。如此,可安诸位之心否?
  他的这番话,几乎堵住了所有人的嘴。
  当朝太师,权倾朝野的第一人,他都愿意置于这个制度之下,别人还有什么理由反对?
  臣附议。一名老臣颤巍巍地出列,躬身说道。
  臣等附议!稀稀拉拉的声音响起,随即汇成一片。
  谢均微微颔首:甚好。那么,今日第一个议题,便是关于大政众议之制是否推行。请诸位同僚,投签公决。
  内侍立即开始分发竹签。
  百官手握着这根小小的竹签,藏于袖中,神情复杂。有的人激动,有的人忐忑,有的人则在飞快地权衡利弊。
  最先投票的,是御座之上的少年天子。
  刘协将竹签藏于袖中,做出了自己的选择,郑重地投出了他的那一票。
  随后,百官依次上前,走向那只黑色的公决箱。
  整个过程安静而肃穆,只有竹签落入箱中发出的微声。
  当最后一名官吏投完,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只黑色的箱子上。
  两名内侍合力抬起箱子,打开底部的锁扣,哗啦一声,一堆长长短短的竹签倾倒在铺着黄布的案几上。
  点算立刻开始。四名内侍分成两组,一组清点长签,一组清点短签。
  长签,凡八十五根!一名内侍高声宣布。
  短签,凡五十八根!另一名内侍紧接着喊道。
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