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穿越当县令 第457节

作者:桃花白茶字数:2006更新时间:2025-07-11 03:44:57
  不如趁这个机会,解决平临国许多弊病。
  士族的土地兼并,就是一大问题。
  这几乎是所有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。
  建国初期,土地分给天下百姓,资产没那么集中。
  可朝代时间长了,天下五成,甚至八成土地,都在少数家族手中。
  百姓活不下去,便要起兵造反,然后新的王朝开始。
  这简直是历史周期率,甚至早就有人总结过。
  只是总结归总结,如何解决是个大问题。
  就连薛明成在浙东都是寸步难行。
  那中原的浩洲大部分土地,同样在当地士族手里。
  纪楚的意思是。
  不如趁这个机会,逼着他们捐粮捐物。
  这样的话,皇上的私库就可少出些,让这些士族前去赈灾。
  但士族赈灾的名头,却也不能让他们拿到。
  否则又会形成新的势力。
  这样的话,皇上也要出,士族同样要出。
  同时,也鼓励无地百姓去往岭南,滇州府,西北,东北等地。
  既能建设边卫,同样缓解内地人口过多的压力等等。
  总之所有建议都很实用。
  若是能做成,既能解决平临国几十年的弊病,又能让百姓有粮可吃,不至于起兵造反,闹得天下大乱。
  皇上登基以来的功绩卓然,不能毁于一旦。
  皇上看完私下的秘密奏章,再看看内阁的许义等人,脸上的表情让人看不清楚。
  可在场众人,都看出纪楚话里话外的意思。
  其实这话不只是建议,更有一丝丝的威胁。
  不止威胁士族,更是威胁皇上。
  就差明说,士族要出血,您也要出血。
  想要解决问题,不能在那干号。
  可这些事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极难。
  无论是让士族们出血,还是要让百姓们迁移,哪个不要动刀见血。
  稍有不慎,皇上的皇位还稳吗?
  如果不这样做,纪楚同样说了,各地百姓会造反。
  这如不是威胁,那什么是威胁?
  实话伤人,能解决问题的政策也伤人。
  皇上思索片刻,最后叹口气。
  纪楚这人,怎么就不能唯自己所用,成为自己的家臣呢。
  但再想想,他要是家臣,就不会这般厉害了。
  不过能者多劳。
  赈灾兼收拾士族这件差事。
  非纪楚莫属。
  除了他,谁还能做成此事。
  “命,东北总督纪楚,宣新府知府薛明成,为此次赈灾钦差。”
  “即刻回京,处理中原十二州府赈灾一事。”
  第145章
  “让纪大人立刻回京城?!”
  “这怎么可以!”
  “大人任期还没到吧。”
  纪楚的任期当然还没到。
  先不说各地知州知府, 多留个一两年实属正常,再者他兼领岐州,在岐州没有彻底融入平临国之前, 朝中一般不会把他换掉。
  也就是说,至少要等岐州收过一次田税, 也是漳兴八年前后, 才会把他调走。
  如今才漳兴五年二月份,实在太早了。
  再看京城的旨意, 竟然是让纪大人去赈灾!
  这么一看,那就合理了。
  中原十二州府, 皆有灾情。
  这十二州府旁边,多多少少也有旱情,只是没那样严重。
  这种波及了五分之一地方的旱灾,确实需要得力人手。
  请纪大人去处理,再合适不过。
  而且跟他一起去的,还有在曲夏州的同僚薛大人。
  两人富有才干, 又是皇上心腹。
  派出这两人前去, 就能按各地百姓的心。
  就连已经投奔到昌河州的中原百姓, 都忍不住道:“若早知纪大人过去,我们不来, 是不是也行?”
  其实不行, 早来早点种地, 提前过上安稳生活。
  如今十二州府的情况, 还不是最糟。
  现在旱情刚开始, 各家还有粮吃。
  等到天气再热些,没饭吃,没水喝, 才是人间炼狱。
  朝中提前派人过去,就是想把事情做到前头,减少灾情损失。
  一个纪楚,一个薛明成,确实是合适的人选。
  昌河州官吏以及当地百姓,理智上理解,心理上却很难接受。
  他们这里刚刚发展起来,刚刚发展得顺畅。
  怎么就把纪大人调走啊。
  岐州百姓更是不高兴。
  岐州还是岐国时,他们就信任纪大人。
  现在成为平临国的一份,信任的还是纪大人。
  毕竟这是他们接触的头一位平临国官员。
  他要是走了,大家心里都不安稳。
  所以对纪楚来说,必须安排好接下来的差事。
  不过京城那边催得急。
  二月二十三收到的圣旨。
  说是三月初五之前到地方。
  既要安排好这里的差事,又要赶紧过去。
  纪楚对皇上有些无语。
  他没有长三头六臂,不能两头忙啊。
  算来算去,最迟也要三月初一出发,留给他的时间着实不多。
  好在昌河州的政务一向清晰。
  晁同知跟户司主事很靠得住,交给他们即可。
  晁同知颇有些紧张。
  处理其他地方的政务,他好歹这么担忧,可这是昌河州,本就够特殊的了。
  现在还有个岐州。
  岐州刚刚归降平临国,稍微有点闪失,他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。
  纪楚直接道:“放心,我准备带着纽海去办差。”
  “纽海?”晁同知道,“那个岐国后人?”
  纪楚点头,那孩子今年十八,本就聪明。
  岐州能归顺平临国,他功不可没。
  只是他的身份敏感,难免有人拿他身份做文章,不如跟着自己出去,既是历练,也算忠心。
  同时也是安岐州百姓的心。
  这么想来,晁同知也安心了。
  还是纪大人靠谱,事事都想在前头。
  剩下的事情,一是农业。
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